close

選舉期間候選人都在插旗,增加能見度。(潘建志攝)
  中新網11月14日電 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4日刊文稱,每到選舉季節,臺灣媒體都必定要扮演重要的觀選角色。從認識論的理論觀點而言,選民對選戰的認知圖像,多半來自於媒體的形塑與再現。分析指,因媒體怠惰,不為選民整理分析候選人的政見,把選戰中最要緊的訊息擱置一旁,再以選民根本不關心政見推卸責任,選舉質量的每下愈況,媒體難辭其咎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仔細省察臺灣社會中的媒體,究竟是如何為選民再現選戰面貌呢?以鋒頭最健的臺北市長選舉來說,如果到最受矚目的兩位候選人柯文哲與連勝文的競選網站上去看看,二人的競選政見都有洋洋灑灑的數十項之多。在這麼多規劃與理想中,究竟有多少具體可行?真要付諸實踐,又會產生哪些利弊得失?從大多數有關選情的報道中,看不到有系統的完整剖析。
  在兩人的電視辯論會中,連柯為了抓緊時間說話,對各項政見也只能做標題式的宣告,講得又多又快,選民聽過一遍,頂多只有模糊印象,遑論深入比較二人政見高下。而在辯論結束後,媒體只是忙著報道二人民調支持度的變化,對辯論過程中雙方提到的政見,最忠實的報道,也只是再做一次標題式的重述,依舊沒有深入的比較分析。
  選人出來,是要讓這人做事的。誰比較會做事?選民要依賴媒體給個客觀公正的分析。結果,媒體卻花了大部分的精力,去報道候選人的競選起居註,或是相互較勁的言詞交鋒,或是民調支持度的高低變化,對最重要的政見問題,輕描淡寫,一筆帶過。要說這樣的選舉能夠選賢與能,只能說是托天之幸了!
  媒體為什麼不願多剖析候選人的政見?最常聽到的理由是,因為選民根本也不愛聽媒體討論政見,這太枯燥也太深奧,沒有閱聽市場。真是這樣嗎?就算政見本身很枯燥也頗深奧,媒體的社會責任不就是透過採訪與研析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人人能懂的語彙,為選民做足功課,讓大家都能一窺政見堂奧嗎?媒體怠惰,不為選民整理分析候選人的政見,把選戰中最要緊的訊息擱置一旁,再以選民根本不關心政見推卸責任,選舉質量的每下愈況,媒體難辭其咎。
  試問,如果一有選戰,媒體就仔細報道並分析候選人各項政見之良莠,候選人豈敢再用空洞的口號、抽象的語句、或不知所云的詞彙打模糊仗?選民又豈會一切跟著感覺走,或都是僅憑一己之主觀好惡決定支持對象?
  所以,就算有部分選民不在意候選人的政見,媒體也應該善盡提醒之責,引導多數選民重視政見的重要性,把選舉拉回選人做事的主軸與正軌。這項工作,媒體可以努力完成。不做,是不為而非不能也。(胡幼偉,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)  (原標題:台學者:台媒報道選舉表現怠惰 推卸責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vllntej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